成语zuo

坐而待毙

坐而待毙
坐而待毙的意思
坐而待毙的拼音:zuò ér dài bì
坐而待毙的注音: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
坐而待毙的繁体字:坐而待斃
坐而待毙的近义词:坐以待毙,坐而待弊,坐以待亡
坐而待毙的组合结构:abcd 偏正式
坐而待毙的详细解释: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出处语出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等死。

例子今城守虽有馀,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元史 王义传》

【释义】

犹“坐以待毙”。见“坐以待毙”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坐以待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国富兵强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著的建树。《管子・参患》一篇强调了军队建设与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应紧密结合。本文主要在说明:拥有广大的军队,却不得军心,和自己一个人单独作战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兵器不完备锋利,就和没有任何武器是一样的;铠甲不坚固细密,就和不穿铠甲的人是一样的。同理可证,用较短的兵器,去迎击从远方射来的箭,就等于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战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讲求兵器的锐利、将士的素质,以及主帅领导的方法。后来“坐以待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面临危难,不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只坐等败亡。

【书证】

    01.《资治通鉴・卷二八八・后汉纪三・隐帝干祐二年》:“今国家三道用兵,俱未有功,若以此时翻然改图,朝廷必喜,自可不失富贵。孰与坐而待毙乎!”

    02.《三国演义》第六七回:“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