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 正文

科技赋能引蝶变,盐碱河滩稻飘香——经济学院“碱行致远”实践团赴二十八村调研 

看: 430次  时间:2023-07-21  分类 : 校园资讯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7月21日讯】(通讯员:李钰琳 徐小贻)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21日,经济学院“碱行致远”实践团追循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赴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开展调研,切实感受二十八村特色“农业+旅游”融合式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理清农村发展方向,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实践团成员在二十八村村口合影 通讯员 王统巾

近年来,永安镇二十八村紧紧围绕东营乡村振兴目标要求,由政府统筹,牵线大型农业公司,从盐碱地改良着手到发展文旅产业再到优化村庄治理,以水压碱,落地农业示范项目,打造稻田景观休闲区、稻田经济展示区、稻田文化体验区,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融合,打造乡村特色景观旅游,有效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让传统水稻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实践团成员在试验田边观摩 通讯员 周凡超

源头突破“堵点”:挖掘耕地后备资源,以水压碱改良种植环境

为了合理利用好盐碱地,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垦利区政府组织农业、水利等方面专家成立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采用引黄河水以水压碱、洗碱的方式,改良盐碱地。农业农村局张伟越提到,黄河入海口流域开挖和清理引黄排涝沟渠6700多条,改建3座大型引黄闸,建成了18万亩稻麦高产基地。以“水”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推广微咸水灌溉与高效利用技术,在节水的同时实现增产。

改善“可变”因素:大力探索改种适地,以培育耐盐碱品种种植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从改地适种向改种适地转变,东营市垦利区打造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创新高地。突破局限,主动求“变”,垦利区为改善盐碱地作物产量低的现状,携手大型农业公司,建立耐盐碱作物产业研究中心,在耐盐碱作物品种研究上狠下功夫,不断通过“选育选育再选育”的方式,逐步改进作物耐盐碱又高产的属性,在综合利用上谋求突破。

深挖创新“潜力”:加强科技赋能比重,以高新技术实现高增产

    风吹稻浪,稻海滔滔。为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永安镇二十八村科研团队立下“让中国人吃上更好的大米”的使命,依据“良种+良境+良方+良法“的思路持续攻关,昔日的盐碱河滩蜕变为“大粮仓”。为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永安镇二十八村设置全覆盖智能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操控降温、喷药等工作,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保障种苗成长环境相对更有效。同时据村委副书记王立军表示,为呈现出永安镇“特色产业”—稻田画的立体效果,科研团队采用3D卫星定位打点技术在田地上“作画”。将所需的点位精确制成坐标点,再将设计好的图案在稻田里同比例放大,利用3D卫星打点技术来定点,最后再进行移苗插秧,漫过八月,即可为大家呈现五彩稻田画。”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二十八村的途中 通讯员 王统巾

“村美如画,水稻满田”。此次赴永安镇二十八村调研是“碱行致远”实践团实践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青年学子行走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上的一堂大思政课,实践团成员们通过这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结合二十八村在政府引导、村企合作、村民奋斗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落后的普通盐碱地村庄”到“永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蝶变过程,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 上一篇 下一篇 >>

科技赋能引蝶变,盐碱河滩稻飘香——经济学院“碱行致远”实践团赴二十八村调研 
www.zbxxg.cn 淄博资讯